徐闻县第一中学

阅读:234
单位介绍

徐闻县中学

徐闻县中学(XuwenCountyNo.1MiddleSchool)位于徐城镇西北部,毗邻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创建的贵生书院,东南与县博物馆接壤,正南方是圣殿塘(贵生公园),校园内有建于1501年的古迹--文庙,校内古木参天,草绿花香,环境优雅。是徐闻县历史上悠久的一所完全中学。

徐闻县中学创办于一九三八年,六十多年的风风雨雨、几经沧桑。她曾五易校址(现址——曲界——现址——城北加乐园部队营房——现址),六改校名(县立初级中学——徐闻县中学——雷南中学——徐闻中学——附城中学——徐闻县中学)。四十年代屡遭战火,或停或办;五十年代设立高中,初具规模;六十年代崛起兴盛,享誉雷州;八十年代走上正轨,逐步发展;九十年代快步前进,硕果累累。   徐闻县中学创办于1938年9月,是徐闻县办学历史悠久的一间中学,曾用校名有“徐闻县立初级中学”、“徐闻县中学”、“雷南中学”、“徐闻中学”、“徐闻县附城中学”,1980年恢复现名“徐闻县中学“至今。  学校属县直完全中学,1997年被评为“湛江市一级学校”、1998年被评为“湛江市双优学校”、1999年被评为“湛江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”、2005年被评为“湛江市文明单位标兵”。校区占地50多亩(未含征地部分的37亩),学校现有教学楼四幢共78个教室,科学楼一幢共32个室,办公用房两幢共8个室,学生宿舍楼三幢共150个套间,可住1600人,学生食堂一幢3层,可供1300多人同时用膳,教工宿舍楼十一幢共173套房,基本实现了校园硬底化,校舍楼房化,地域功能分区化。有实验室等各种功能室43间;电教室还配有多媒体电教平台。50个教室配备了视频监控系统和听力系统。  学校现有教学班75个,学生5030多人,其中初中21个班1457人,高中54个班3573人,在职教职工278人,其中外省籍教师79人,教职工中本科学历186人,专科学历67人,高级教师20人,一级教师94人,教师学历达标率高中为99%,初中为100%。有1人被评为“全国教育工作者”和“湛江市劳动模范”;1人被评为县劳动模范;6人被评为“广东省班主任”和“南粤教坛新秀”;2人当选市人大代表;有一大批市、县级先进教师和班主任。  近年来,学校按照教育法规指导和规范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,科学管理学校,办学质量持续提高,成绩显著:2004年4月被评为“湛江市安全文明小区”。2005年12月被评为“湛江市文明单位标兵”。  2006年7月被评为“湛江市先进基层党组织”。2004-2006年三年被评为“湛江市中考先进单位”。2004-2005二年被评为“湛江市高考进步单位”。2006年9月被评为“湛江市高考先进单位”。2007年3月被评为“实施《湛江市教学质量目标管理方案》和《湛江市普通高考评价奖励方案》先进学校。 徐闻一中是徐闻县一所面上中学,占地50多亩,改革开放以来,特别是近几年,校容校貌大为改观,办学条件不断完善,现建有教学楼二幢,科学楼一幢,学生宿舍楼三幢,教师宿舍楼十幢,建筑面积22800多平方米,基本实现了校舍楼房化。学校还拥有运动场、各类球场、升旗广场、生物园、地理园、文化长廊等各种场地园廊11人,拥有电脑室、电教室、语音室、音乐室、美术室、劳技室、化学实验室、物理实验室、图书阅览室等多功能室23个,学校现有教职工170人,其中高级教师8人,一级教师54人,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高中为95%,初中为100%。  当你漫步于徐闻一中校园,看到一幢幢鳞次栉比的大楼、一条条纵横相通的水泥校道,一片片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,你会觉得心旷神怡,留连忘返。

从宋代起,徐闻文化教育事业颇有起色,先后办有学宫、书院、社学和义学。尤其是明代创办贵生书院后,全县学风日浓,考取功名者日增。据县志记载:明清两代出进士8名,举人61名,贡生(拔贡、恩贡、岁贡、禀贡、增贡)共562名。但由于民国初年徐闻发生了举世骇人的延绵18年的匪患,其间19万人被杀害,5万人逃亡,以致千村荒废,白骨铺路,商绝市,旅绝途,学绝教,全县经济文化受到严重摧残。民国22年(1933年)匪患平息后,各项事业虽有所恢复,但因人口稀少,经济萧条,故教育落后。直至民国26年(1937年),全县只有小学40余所,中学教育仍为一片空白。

1938年抗日战争已全面爆发。徐闻当局审时度势,顺其民意,拨出专款,利用乡村师范(初师)停办后遗下的桌椅和教具,在文庙旁边的县立高等小学的旧址上,因陋就简地办起一所初中,这就是当时徐闻的高学府——县立初级中学。是年9月招收首届初一新生1个班,学生46人。

学校几经沧桑,先后三更隶属,四迁校址,五易校名。1939年1月,为避空袭,迁往曲界圩。抗战胜利后,1945年底迁回县城原址。1950年10月,改为徐闻县中学。1959年改名雷南中学,属雷南县(徐闻县与原海康县南渡河以南部分合并称雷南县)管理。1960年秋改名徐闻中学,属徐闻县管理。1962年在大水桥建分校,高中部分班级迁往分校上课。1964年春,迁往嘉乐园,以部队旧营房为校舍。1968年春,迁返县城原址。1969年划归附城公社管理,改名附城中学,并设立五里分校,大办农场。1980年春,归县教育局管理,复现名。

现在的徐闻中学  该校经过抗日战争,解放战争和历次政治运动的洗礼,在风风雨雨中跨越了70个春秋。在历次运动中,学校受冲击的是“七纵”假案、反右斗争,“大跃进”和“文化大革命”。在1952年发生的“七纵”假案中,校长陈大应和5名教师被捕,多位教师受株连,导致教学工作失常。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,副校长邱瑞芸和10多位教师被划为“右派分子”,造成不良的政治影响。在1958年开始的“大跃进”中,师生长时间参加“土法炼钢”,得不偿失,严重影响文化课教学。尤其是1966年开始的10年“文化大革命”,否定了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,煽动“打、砸、抢”和“反潮流”坏风,导致派性斗争,4名学生在武斗中丧生。回眸70年的办学征途,真可说是崎岖不平,曲折迂回,其变迁大体可按年代分为6个不同阶段:

40年代——战火连年,学校动荡。1939年春,日机不断滥炸县城,县府大院、平民医院和学校损失惨重,南门塘居民区茅屋全被烧光。全城学校停课,本校东迁曲界圩。那里山深林密,瘴气弥漫,虐疾流行。为防日机空袭,师生们白天到山林中上课,夜晚栖身于破屋竹床,三餐尽为粗饭素菜。生活虽然艰苦,但教学工作从不松懈。不少学生在地下党员和进步教师的指点下,一边学习,一边参加抗日宣传工作,有的还投身革命队伍。1948年后,中共领导的革命斗争在全县开展,白色恐怖不时笼罩校园。进步学生符世锦,金汉发等常散发革命传单,组织同学开展反暴政宣传和游行示威活动。1949年,粤桂边纵和徐闻独立营多次在县城附近同反动军队激战,本校学生纷纷配合革命部队征粮征枪。徐闻解放前夕,学校领导自动离职,大部分师生回家,部分学生参加革命,迎接解放军南下,学校暂告停课。

50年代——设立高中,初具规模。1952年秋,“七纵”案被否定后,县委、县政府加强对学校的领导,县长孙秉礼兼任本校校长,邱瑞芸任教导主任(次年任副校长,主持全面工作),从此学校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。当时,全国正开始对个体农业,个体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。为紧跟形势,本校从1953年起,每年扩大招生。至1956年,共有11个班级,学生575人,分别比1950年增长83%和80%。由于初中教育迅速发展,高中教育自然应运而生。1956年9月,开始招收高中一年级1个班,学生46人。从此,学校逐步发展为一所完全中学。至1959年,初具规模,全校有初中12个班,学生648人;高中4个班,学生184人;教职工50人,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85%。

60年代——崛起兴盛,誉满雷州。1960年后,贯彻了国家制定的《中学工作条例》,学校各项工作日益正常。党和政府对学校的发展给予较大的支持,校舍逐年扩建,设备日臻完善,师资得以加强,教学质量稳步提高。1960年至1962年高考,本校50多人考上大学,其中黎照、殷学成、林望重等同学分别被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录取,创徐闻高考历史新纪录。1964年学校迁往嘉乐园后,办学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,教学与劳动安排较恰当,亦学、亦农、亦军,文娱体育活动也很活跃,学校发展进入兴旺时期,其规模不断扩大,达16个班级,学生816人。教风、学风、校风良好,教学质量显著提高。1965年高考,40多位学生被大专院校录取,受到湛江地区的好评。勤工俭学也搞得较好,师生利用原部队农场种植甘蔗、水稻、蔬菜,大大地改善了师生生活。

70年代——开门办学,质量下降。的“文化大革命”开始后,学校停课“闹革命”,领导靠边站,教师被批判,图书被抢劫,文庙被破坏,学校处于混乱状态。1969年秋,本校划归附城公社管理,撤销初中,只办高中,学制2年,教材自编。新生入学由基层学校推荐,当年招2个班100多人。在“四人帮”的极左路线影响下,学校以社会为大课堂,以阶级斗争为主课,以劳动为中心,大搞开门办学,走“五七道路”。为响应“农业学大寨”的号召,学校与社队挂钩,师生常下队宣传和参加劳动,接受“再教育”,还在五里农中办分校和在附近农村设立教学点。1974年,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开荒造田活动,提出了“万锤千担一分地,石头山上炼红心”的口号。当时,不管是节日,还是星期天,师生们枕锄待旦,随时准备“出击”。有打油诗云:“春节将来到,学校放石炮。师生造梯田,开门办学好。”经过一年的苦干,师生们在石头山上开垦出梯田20多亩,并修建了1座30米长的提水坝和1条1000多米长的引水渠。1976年,学校被评为省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,受到省、市的表彰。开门办学,对师生思想教育从某个角度上看有一定作用,但劳动和社会活动过多,忽视放松了文化课教学,连自编的简单教材都无法教完,教学质量严重下降。1977年恢复高考,此期间毕业的几届学生能考上大学的寥寥无几。

80年代——走上正轨,逐步发展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,经过拨乱反正,教育又迎来了明朗的春天。此期间,本校主要做了如下几方面工作:一是开展大批判,肃清“四人帮”在教育界的流毒,提高师生思想认识;二是协助上级平反冤假错案,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,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;三是贯彻国家颁布的《中学生守则》,制订各种规章制度,使学校工作逐步走上正轨;四是努力改善办学条件,实现上级提出的“一有”(校校无危房、班班有教室,学生人人有桌椅);五是采取多种形式培训教师,不断提高教师文化业务水平。由于政府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和师生们的共同努力,学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。先后建起2幢共2800平方米的有28个教室的教学楼和1幢1300平方米的教工宿舍楼、1幢1200平方米的学生宿舍楼,还建起2座水塔,安装了自来水,添置了一批教学仪器、器材和图书。学校规模扩大到27个班级,学生2011人;教工增至97人,专任教师82人,其中本科学历的24人。专科学历的50人,高、中级职称的24人。教学质量逐步提高,1984年考上大学、中专的学生61人,获湛江市人民政府颁发的“面上中学高考奖”。

90年代后——深化改革,硕果累累。90年代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端正办学思想,全面推进素质教育,深化改革,进入快速发展,全面提高的新阶段。学校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,例如制订了《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》、《教师聘任制》、《常规教学管理若干规定》等等,使学校管理制度化、科学化;改革课堂教学,努力提高教学质量;改革收费制度,试收“择校生”,多方筹集资金,以解决学校经费之不足;高标准建设校舍,争取“升级”。1991年至2008年,共投入资金3697万多元,先后建起了科学楼、教学楼、师生住宿楼、学生食堂楼共18幢(面积34986m2)和各种辅助教学功能室46个,以及修校道、铺硬底化地板和征地35亩建运动场。学校规模日益扩大,2000年发展到37个班级,学生2399人,教职工126人。师生素质明显提高,1991年以来,被评为国家、省、市、县级教师的有201人次,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知识竞赛获国家、省、市级奖的有443人次,被评为省、市、县级学生的有486人次。1990年以前的32年中,考上大学、中专的学生仅413人;1991年以后的18年中,被大学、中专录取的有4003人,其中本科生739人。1997年,学校被评为“湛江市一级学校”。市教育局主要领导在评估会上说:“徐一中发展速度快,面貌变化,资金使用省、是本市同类学校中的佼佼者。”

徐闻一中是培养人才的摇篮。办学以来为徐闻培养了28000多名初中、高中毕业生,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一批批学生,为社会造就了许多栋梁之才。在革命战争年代,方堃、方野、李世华、李世英、谭国强、张典桥、周天祥、何凯家等革命志士,投笔从戍,为救国救民,为建立新中国立下汗马功劳。在抗美援朝期间,余成锐、吴连荣、符开翠、杨正卿等22位同学,参加志愿军赴朝作战,为保和平、卫祖国做出重大贡献。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,“黄继光式战斗英雄”杨朝芬、屡建奇功的现任云南省武警总队副总队长庄华山等革命军人,为保卫祖国立下卓越的功勋。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校友举不胜举,如原云南省艺术学院党委书记郑均,原新华社江苏记者站站长殷学成,原海南三亚市副市长黄锦生,原广西桂林市副市长陈贤,原全国人大侨务研究室副主任杨正炎,广东省法制局副局长林魏,广东核电集团实业开发公司部门经理、高级工程师钟国英,国家机电部第十三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林望重,中国原子能研究所高级工程师、博士生导师骆大星,原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工程师吴明炬、广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、教授黄振位,广西师大研究生部主任、教授林祥任等。还有不少校友在港澳台地区或外国定居立业,为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贡献。如香港金华国际贸易公司经理杨明喜,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冯少强,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政府经济发展顾问董遵圻博士,美国堪萨斯立大学博士陈硕等。以上人物,在中学阶段都是徐闻一中的学生,是该校28000多名毕业生的代表。真是:春风化雨,桃李芬芳;英才辈出,为国争光。

忆往昔,岁月峥嵘;望末来,豪情满怀。跨进21世纪的徐闻一中,正以邓小平理论和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为指导,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,同心同德,与时俱进,继续深化改革,不断开拓创新,为建设省一级学校而努力拼搏,再造辉煌!

徐闻县中学位于徐闻县宾朴路43号,徐闻县中学提倡“对学生负责、对家长负责和对社会负责”的办学理念,树立“勤奋、求实、文明、创新”的校风。

免责声明:
此页是<徐闻县第一中学>的介绍页面,并非官方站点;
如涉及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30日内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

单位资料